一生不离开实验室的科学家
--中国农业大学吴常信
吴院士是最令我尊重和崇拜的科学家之一。吴先生的名字是我在上大学时听说的,那时留学的很少,知道吴先生从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归来,全国统编教材《家畜育种学》的副主编,后来中国普及数量遗传学知识,他与盛志廉教授、张斌老师合作编写的《数量遗传学基础》,在当时是非常经典的教材,这三位都是我国数量遗传学培训先期的老师。从那时起,我就怀着崇敬的心情,想寻找机会拜见吴先生。1991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在香山召开学术讨论会,我投了稿件,但因事不能全程参会,又想在会议上报告,我通过焦骅老师请示吴先生,吴先生说不参会就不报告。这是我有生第一次见到吴先生。
2005年9月,孙德林与吴院士在哈尔滨合影。
吴先生的平易近人使我终身难忘。1999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学分会要举行换届大会,张斌教授推荐我为分会理事候选人,吴先生找我谈话。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,远处看见吴先生骑一个破旧自行车,我当时想自行车一定很烫手,但他还是骑着车到点就上班。他首先向我介绍了我国动物遗传学科的人才梯队构成,谈到老吴先生(著名动物育种学家吴仲贤教授)、盛志廉教授、张沅和张勤教授等,后来又介绍学科发展,提到交叉学科,他说我们这个学科需要你这样出身畜牧又懂计算机的成员。其实谈话开始我很紧张,吴先生见我紧张,递给一杯酸奶,像聊家常一样,顿时我的紧张感全部消失了,我们一下午的谈话非常愉快,终生难忘!
我非常喜欢听吴先生的报告,近些年他常在学术年会上作些激励年轻学者脱颖而起的报告,关于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和谐学术氛围的观点。报告生动、有趣。吴先生本人就是这样愿意为年轻人创造条件,甘为人梯。他非常尊重学生,学术研讨时也总是让别人先发言。
2002年北京养猪育种中心从法国进口了配套系种猪,邀请吴先生为代表科学家去指导,马振强主任汇报完后,请吴先生点评,他首先请陈清明老师先说,他说,陈老师是真正的养猪专家,说话最有说服力。
2005年在福建武夷山召开全国长白猪育种会议,福建莆田育种中心邀请参会科学家到公司指导,那天很冷,吴先生是参会专家中年龄最大、最有影响的专家,大家不好意思开口请吴先生坐3个小时汽车去指导,他看出举办方的意思,主动说下午他也去,当地县委、政府领导都非常感动。
吴先生是真正的科学家,多少年来不离开实验室,亲自做试验、写文章。2006年,我写了“关于现代育种工作的几个误区”,在此之前我和吴先生探讨过自己的想法,我写完草稿后发给他看,他给我改了很多,用传真方式发给我,令我十分感动。
吴先生是我们行业的大科学家,但他总是那样平易近人,给别人营造各种机会,愿意甘为人梯,愿意让年轻人成长,几十年如一日不离实验室,这在当今是不多见,他亲自给本科生授课,这也很难得。